高考备考冲刺关键时期 家长做一个“合格”的考生助手
受疫情的影响,高考将延期一个月。为此,央广网从考生角度出发,邀请知名高考专家,业内资深人士,解读高考政策,帮助考生备考,志愿填报等,为广大考生和家长答疑解惑。近日,学业规划专家导师王鸿达接受采访时表示,建议考生们在重要的人生节点中要高度自律,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,调整好心态,全力以赴地进行复习。
学业规划专家导师王鸿达
新高考6个科目设立等级性考试成绩按等级赋分
2020年山东、海南、北京、天津这四个省市将实行“3+3”模式的新高考,由于选考已不分文理科,招生录取也不再有文理之分,而是分为普通类(分提前录取和平行录取)、艺术类、体育类几个大类。其中,普通类也不再分一、二、三批次,而是根据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和考生高考总分,分成三段来填报志愿和录取,三段比例为实考人数的20%、60%(累计)、90%(累计)。
也即是,以往的平行志愿是以分数优先、尊重志愿为原则;而专业平行志愿则在平行志愿的基础上考虑到专业优先录取,所有志愿原则上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,基本不会出现不得不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情况了。
根据新高考方案,选考的6个科目设立等级性考试,成绩按等级赋分。和传统高考相比,等级赋分会导致科目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的分差缩小。
在“老高考”中,每一科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差100分。而新高考下,每科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的差距是60分。
无论是应届生还是复读生,都要吃透并用好等级赋分的规则。选考科目区分度降低,将会影响到同一分数段的竞争激烈程度。
这意味着靠优势学科拉高分数的可能性降低了,对考生来说最关键的是补短板。对于成绩偏后的学生来说,这反而是个机会。
此外,“3+3”模式本身也更侧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,为便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,高中学生的各选修学科专业性增强,考试难度也相应提升,复读考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和考试风险。因此,建议考生要谨慎选择复读。
建议考生平复心情 调整状态 规律作息 劳逸结合
这次疫情给考生的复习和备考带来了不便,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考生的复习节奏。建议考生们在重要的人生节点中要高度自律,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,调整好心态,全力以赴地进行复习。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上树立信心,戒骄戒躁,劳逸结合,动静相兼,注意体育锻炼,营养要均衡,作息要规律,保持充足的睡眠,这样才会保障复习效率的提高。
1、平复心情,调整状态。随着部分省份高三陆续复学,我们逐渐恢复到往常的学习生活中。此时需要我们快速调整身体和精神状态,克服紧张情绪,静下心,看进书。
2、规律作息,劳逸结合。不论复课与否,都要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,合理安排学习与锻炼。
3、查漏补缺,把握节奏。除了根据学校老师的复习安排,更要掌握自身的学习情况,不盲目刷题,认真梳理,查漏补缺。
4、关心时事,认真思考。疫情大流行阶段,国内外的形势,经济、政治乃至文化也与我们息息相关。我们需要关注,更需要认真思考,我们不应止步于考试。
5、心态平和,理性对待。高考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一步,但并不是终点。只要我们发挥出最佳状态,尽力应战就好。让我们扬帆起航,驶向梦想的彼岸!
6、备考期间,“回归课本”是非常重要的,把教材放第一位,而不是盲目搞题海战术。每一道高考题都是课本概念的延伸和题目的综合。吃透了课本就抓住了根本。看课本不是简单的看图识字,而是要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,备考的效率才能提高。
7、整理笔记也是备考中关键的一步,包括老师上课的笔记和自己补充的笔记。它是课本知识的归纳以及自己的解题总结。我们需要把老师讲的以及自己挑选的例题进行剖析,做好解题后的反思工作。
8、“睡前回忆法”每天晚上睡觉前回想当天的复习内容,第二天再翻开课本、笔记看昨晚没有回忆起的内容,加深对知识的记忆。
备考冲刺的关键时期,家长做一个“合格”的考生助手,至关重要。首先家长们要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。其次,家长们要营造良好的备考氛围。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实际情况从生活、心理、学习等多方面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。最后,家长们要做好高考政策和招生有效信息收集工作。家长们需要提前了解所在省份的高考政策文件,对招生批次、志愿设置以及录取投档原则等方面进行学习;同时家长应当适度与考生进行目标高校与未来专业的沟通,收集相关高校的学科专业特色、招生计划以及录取分数等信息。新高考改革省份的考生家长,还需要了解高校相关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,以及满足选科要求的相关专业的录取排名等情况。如果考生和家长对高考政策不甚了解或没时间查看搜集相关信息,建议考生和家长咨询国内知名的升学规划机构,
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要综合考虑,理性选择
2020年北京、天津、山东、海南将迎来第一批按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录取的高考学子,高考不再区分文理科,志愿填报与录取投档采用“院校+专业组”或者直接投档到专业方式进行;考生的高考科目有不同的组合,同时高校对专业报考有具体的选科要求。在新高考背景下,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,能根据自己的兴趣、特长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,进行专业、院校的选择。
对于北京来说,2020年可以报考30个院校专业组,相比之前的大学+专业的报考方式更灵活。拿中国传媒大学举例,理论上可以报考三次,因为有三个大学代码。所以,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长,不要太较真,一个大学只报考一次,如果特喜欢一个学校,又是所有专业都能接受,如果有多个院校组,理论上可以报考多次的。
北京的志愿填报设置方式,对于专业方向特别明确的考生和家长来说,减轻了服从调剂的担心和顾虑,不过也是加大了工作量。提醒下各位家长,在院校+专业组这种模式下,要仔细看看细分专业有没有喜欢的方向。
由于高考实行的是“平行志愿一次投档”的规则。如果考生选择不服从调剂或者部分服从调剂,就将面临退档风险。一旦被退档,不是退至下一志愿,而是退至下一批次。对普通批来说,下一批次就直接是征求志愿。在征求志愿招生的均是第一次投档未招满的院校,以偏远地区高校和民办高校为主。
所以一定要考虑清楚,是否选择全部同意调剂,如果这个专业组里有不想去的专业不要抱着侥幸心理,冒险填报。
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前要仔细查看已公布的高校招生计划。认真阅读各个目标学校的招生章程,了解录取规则及专业(类)的选考科目要求,同时了解学校近几年的招生计划、录取分数及位次情况。填报志愿时,综合考虑本人的分数、位次,分配好自己的志愿,确定好“院校+专业组”中每个专业的顺序,注意志愿填报梯度,把平行志愿的规则用足、用好。
了解本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相关办法和规定,知晓自己所属类别的志愿设置和相应投档录取规则。收集分析多种信息,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、专业取向和未来发展规划,综合考虑,理性选择。